首页 > 党建 > 时代先锋 正文

逐梦乡村 绽放无悔青春

——记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汪威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第9期 作者:本刊记者 李永红 发布时间: 2023-05-19 | 打印 | 字号:TT

汪威(右)在查看牧草生长状况。 (图片由灵武市委宣传部提供).jpg

汪威(右)在查看牧草生长状况。 (图片由灵武市委宣传部提供)

  “在颁奖现场,我见到了各行各业比我优秀的人,跟他们相比,我现在只是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,不值得一提。”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汪威面对记者采访时谦逊地说。

  从一名国企职工到新农人,倒插“农门”10年来,汪威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令很多人惊叹。“银川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”“灵武市十佳农民”“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“2021年全国最美合作社理事长”“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”“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”等一系列荣誉就是对他选择的最好肯定。

  以梦为马 无畏担当

  1991年出生于宁夏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的汪威,2013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专业对口、令人羡慕的国企。工作一年后,朝九晚五的工作让汪威感到太过单调,仿佛能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:怎样才能让自己的青春不虚度?如何才能让漫长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?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汪威对农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,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辞职回乡当农民!

  汪威的决定让身边的同事和长辈们大为不解:为啥放着稳定的工作不要,丢掉“金饭碗”回家去种田?生于山野、长于田园的汪威,即便深知在土地上劳作的辛苦,也从没有动摇过对农业的向往,反而一直认为农业需要新鲜力量,需要现代新农人。生性倔强的他认定了农业这个行业,并且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。

  辞职返乡后,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学习,汪威发现当地畜牧业发展快,但牧草料短缺,优质牧草料甚至要依赖进口。于是他瞄准机会,确定了规模化种植苜蓿、小黑麦和青贮玉米等牧草,解决当地养殖场饲料短缺问题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。

  2014年,汪威注册成立了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。

  “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,稳扎稳打。”汪威说。种植牧草的第一年,尽管有向周边农户和同行学来的经验,但是在收干草时遇到了下雨天,牧草出现了叶片脱落和发霉的问题,3000亩的牧草最终只卖了100万元,损失近半。面对挫折,汪威痛定思痛,意识到规模化种植必须有自己的作业设备,要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他将积攒的近400万元全部投入生产设备的购置中。此后“耕、种、收、储”全程都由自有设备来完成,不仅成本低、作业质量好,而且作业时间不受限制,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质量生产,提高了生产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。

  不惧艰险、逆行而上,在乡村振兴中书写华章。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,汪威的牧草种植面积超6万亩,年销售收入达1.3亿元。

  科技为媒 矢志奋斗

  乡村振兴、科技兴农的时代大潮给了广大青年干事创业的舞台,在这个舞台上,汪威也没有缺席。

  创业之初,汪威就将“科技兴农”“科学种植”等理念融于发展战略之中。公司的经营步入正轨后,随着牧草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、牧草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,汪威打破了原有的粗放式经营模式,规范了牧草品种、种植模式、配方施肥、病虫害防治等标准,牧草质量不断提高。同时对牧草采取了分级销售模式,优质牧草保障周边奶牛企业的稳定供应,品质略低的牧草用于肉牛养殖,实现了客户利益和公司利润的最大化。

  牧草种得有声有色,汪威开始向养殖业延伸。2019年,他投资2600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120亩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场,引进阿奎丹、西门塔尔、安格斯等品种,实现了种养一体化协同发展。该养殖场目前存栏肉牛2400头,养殖规模和存栏量均居灵武市第一,2020年被评为“自治区级示范养殖场”。

  苜蓿根系含丰富的氮,而氮有利于水稻的生长。汪威在连续种植了5年的苜蓿地里轮种宁夏大米代表品种“宁粳43号”,大量减少了氮肥的使用。通过5年苜蓿1年水稻的轮作种植模式,不仅让土地得到了休整,而且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。2022年公司种植水稻7000多亩,生产的大米以洁白如雪、温润如玉、清香Q弹、营养丰富赢得了市场的青睐。

  汪威深知新时代的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。2021年,他与宁夏农科院开展院企合作,引进草畜专家12名,针对宁夏奶牛、肉牛、滩羊养殖中牧草严重短缺的问题,开展牧草新品种、高效生产技术、高效生产模式等创新科技试验。先后引进牧草新品种83个,引进转化先进科技成果16项,拥有授权专利18项,成功探索出“小黑麦+玉米青贮”一年两熟复种模式,每亩可产优质小黑麦干草600公斤、优质玉米青贮饲料3.6吨,比传统一茬种植增产近40%。

  联农带农 倾情奉献

  在成为新农人的这些年,汪威享受着泥土的清香,见证了不少农民从“土里刨食”到“土里掘金”的转变,也看到了农村广阔天地的大好机遇。他说:“一人富不算富,我有责任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致富,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。”

  2016年,牧草种植规模扩大后,汪威通过公司担保出资70%、农户出资30%的方式,为20多家农户担保购买运输车辆,再由他们组成牧草配送队,承担公司的牧草运输任务。此举不仅使汪威的公司有了专门的运输队伍,保障了牧草向下游的稳定供应,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。目前,汪威的公司有近50辆运输车,年带动周边农户配送牧草6000余车次,发放运输费用近800万元。

  土地流转是汪威实现牧草规模化种植的“法宝”。土地流转后,一部分有技术的村民自谋职业,另一部分则被汪威聘请到公司参与种植、养殖。通过这种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“土地流转优先返聘”模式,农民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入,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、上班有工资双份收入。2022年,公司仅土地流转费这一项就为农户创收5000多万元。同时,公司固定用工52人、临时用工1万多人次,为农户创收450多万元。

  汪威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牧草种植,通过企业下订单、农户来完成的“公司+订单+农户”模式,联结带动2000多农户种植牧草2万亩,年均增收3000多万元。

  青年者,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。“不论过去还是未来,我的初心都是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。”扎根广袤的乡村大地,汪威将一如既往,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、绽放青春。

  责任编辑:李 旭


>>><<<
【作者】:本刊记者 李永红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第9期